《奇妙的食光》- 奇妙的食光并不奇妙,赤裸裸地透着急功近利的“鲜肉”风
这是做综艺吗?不,是推出爱豆吧?浓郁的装扮缺乏生活气息,妆感抵得上演唱会了。
然而这是综艺,是一档真人秀啊!这么浓的妆感合适吗?
后期特效超过了艺人自己的表现,梗尬得太硬了,后期强行解释,看得尴尬。GET不到梗。
澳大利亚的风景占了“奇妙”,食物占了“食光”,然而整体看完并没有感受到“奇妙的时光”。
艺人们根本没有综艺梗,有人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呢,透着一股浓郁的偶像风。
然而窃以为综艺的精华在于“逗乐”。然而,这综艺里没有有意义的包袱啊!
最关键,这几个人,我不认为可以作为当代年轻人或孩子们的偶像。
真的不要以为偶像好做,不要以为靠着一张年轻的脸和会唱个歌跳个舞就能当偶像了,好吗?
看得我心情很不好了。
然而我最最悲伤的是,这款综艺的理念到底是什么?换句话说,推出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我们从前喜欢一个艺人,是喜欢他的演技也好,音乐也好,其他这个艺人是附属在作品之上的。我们喜欢的是艺术,进而通过艺术的载体喜欢相应的艺人。艺人通过其作品而存在。
而如今呢,艺人的存在太普遍了,普遍到甚至可以没有作品——作为演员没演技,作为歌手没唱功,然而不妨碍他们光鲜亮丽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们向公众展示他们的私生活,展示他们的“日常”,然后美其名曰“真实的我”,然后因此获利,但是一旦出事后却又说那是节目。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我已经被搞晕了。
很多艺人,有的是被短时间培训然后包装出炉,甚至有的连短期的艺术培训都没有,就直接包装出炉,然后靠着一张脸,靠着在屏幕上刷存在感,毕竟不管什么样的人都会有人喜欢有人追捧,然后呢,再靠着粉丝们的追捧去代言上节目等。
当偶像、爱豆的存在并不是通过艺术本身来展示而是直接通过艺人本身来塑立,那么我们所谓的追星追求爱豆到底是在追什么?追梦想吗?他到底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梦想?成为一个明星吗?然后靠着......他们到底靠的是什么技能?靠着“明星”的身份过活?可是我们的国家并不反对娱乐,可是娱乐有度,依然还是靠着广大的实业工作者去建设啊!
通过一个综艺,推出一群爱豆,这类爱豆本身到底什么是优秀的?唱歌的技能吗?跳舞的技能吗?演戏的技能吗?逗乐的技能吗?对不起,我GET不到。就是这样的人,被推出来,要成为“偶像”,我很难过,非常难过,因为我从小到大都被教育的是好好读书,做个有用的人,学会技能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标准。学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当一群爱豆,学艺不精的时候,靠什么娱乐观众?对不起,我没有贬低娱乐行业工作人员的意思——360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职业和人员都是应当被尊重的,甚至被爱戴的。但是你告诉我,他们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服务,靠的什么方式,达到了什么效果?
他们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载体进行的?
语言?声乐?演绎?歌舞?故事?
......
对不起,恕我愚钝,我只能理解为他们就是在靠“爱豆”这个人在取悦观众。他身上所有的商业价值就是围绕“爱豆”这个IP展开的。那么问题来了,这种行为,以及这个艺人本身,当他出现在公众场合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公众人物的标准进行要求?为什么就不能对他的行为评头论足?为什么依靠这个IP赚钱出事就说我是普通人?我理解不了这样的价值观。
我不喜欢。
我不接受这个综艺带来的价值观。

